如何斩断伸向在校大学生的网贷机构魔爪!别让“失控的青春”哭太惨!

我是王可 / 2018年06月16日 11:51

互联网+

教育部:任何网贷机构不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这是要把“校园贷”一刀切的节奏,这一刀应该比切ICO的那一刀更值得点赞!喜大普奔的事情,这一刀虽然来的晚,但总算来了!然而,这一刀的难度也摆在面前,肯定不能只靠教育部。教育部要把教育做好,要把在校大学生管理好,要把网贷机构挡在校园外,这只是起点!这是漫长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的相关部门共同完成。

在校大学生为什么成为众多网贷机构的“猎物”?

在校大学生涉世未深,好骗,固然是主观因素。其实很多非法行业都将这一群体视作“猎物”,比如传销、淫媒等等。站在道德高地上批判特别容易,如今摆出一副“圣母婊”的姿势特别廉价。我分享点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观点,在商言商,不谈道德,谈谈商业模式与人生的苟且。

1、“风控悖论”与“成年的孩子”:

在校大学生基本没有收入来源,给他们放贷就是风险,网贷机构难道不做“风控”吗?给没有收入来源的群体放贷就意味着高风险,这就是一个悖论。其实网贷机构都做好了风控。不良机构就有无耻的风控手段,比如“裸条”。正规的机构会将在校大学生的家庭信息,甚至是家庭收入进行调查。大学生没有收入,但是大学生的家庭有收入,很多大学生是家庭财富消耗的主力。良与不良的网贷机构瞄准的是大学生的家庭,在他们眼中大学生首先是个“孩子”,然后是个成年人。

不良网贷机构的商业套路就是在“绑架一个成年的孩子”去“勒索一个家庭”,手段卑鄙无耻却很隐蔽。超过18岁就是成年人,放贷给成年人不违法,在法律上大学生是完全行为能力人,虽然经济不独立,但不代表就是个穷人。借贷行为永远是救急不救穷的,放贷的时候“大学生”你是个成年人,救你“高消费”的急,我还是个“好人”,尊重你的“隐私”,给你成年人的“尊严”,不去告之你的家人,无力偿还的时候,大学生就是个“孩子”,你自己去“勒索”自己的家庭。

2、“消费入口”与“养成教育”:

大学对于大多数人是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站”,也可以说是进入社会的“入口”。网贷机构就是站在这个入口前面开展“寅吃卯粮”的“养成教育”。这一点商业计划书中可以表述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哪家信贷机构能够最大规模的抢占了在校大学生消费信贷市场,谁就站在“未来社会中最具消费能力人群的消费入口前面”,就等于站在了“风口”上!

这已经不是套路了,是个深不见底的“坑”,良与不良的网贷机构都在挖这个“坑”,所以我强烈支持对于网贷机构向校园渗透就应该无差别的一刀切!目前的乱象中根本不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说句狠话,全拖出去“毙”了,真就没一个冤枉的。这比很多奶粉品牌在营销中心通过商业贿赂“喂婴儿第一口奶”来达到粘住用户的套路恶劣的多,奶粉只要质量过关就不算毒害下一代。站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上灌输不良的“养成教育”的人和机构,毁人不倦,其心可诛!

3、失控的人生阶段: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母亲说的。

如今的大学生们,你们自己说,有多少同学是奔着“诗和远方”进的大学?

我想肯定有这么“一小撮”同学心中是有“诗和远方”的,是有理想的。我也很笃信大多数同学都是奔着“眼前的苟且”冲进校园的,因为我当年就是抱着“有多远滚多远”是心态进的大学,光明正大的“离家出走”,至今未归。

“眼前的苟且”在大学校园里谁也管不了,无论你是教授还是宿管阿姨!谁在大学时代不“失控”几回都对不起青春的荷尔蒙,在这样一个“失控的人生阶段”,对外界的诱惑就是免疫力低下。大学校园的围墙挡不住外面的精彩,更挡不住里面的冲动!对于这种“失控”,不需要苛责谁,包括大学生自己,自律是人生的必修课!任何的外力干预都只能是辅助手段,家庭、校园、社会各个方面都只能去尽力的引导和有限的约束管理。网贷机构不过是干预力量之一,是很恶劣的干预力量之一,全社会都应该合力最大限度的切掉这股力量!

我希望机缘巧合能够读到这里的同学们要明白,面对“城会玩,套路深”的社会,你们都是“学渣”!在网贷机构的眼里你们都是“肉鸡”,为了那点“眼前的苟且”去“寅吃卯粮”的消费不值得。就算“你的青春你做主”,允许“青春有悔”,悔在这个“坑里”特别LOW!

至少需要在三个层面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有效抵制!

教育部的“一刀切”很关键,但不是切在解决问题的要害部位,对于网贷机构以及其他形式的放贷机构不致命,建立起科学的长效机制也只是被动防御,治标不治本。当然从治标开始是非常有价值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认为至少要在三个层面建立长效机制,教育部只是中间一层,底层是金融监管部门与相关的司法甚至是立法部门,上层是文化部。

网贷机构存在各种乱象是路人皆知,亟待行业规范,不可能依靠从业者自律。金融监管部门该出手时就要出手,可以迟到,不能不到。互联网的创新需要鼓励发展,但不是法外之地。我们要发展,我们要变革,但我们更需要法制,需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中都会出现对错,有关部门,尤其是立法与司法部门,首要任务应该是最快的甄别对错,及时纠错,而不是优先鼓励发展,不能本末倒置。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坚决的斩断网贷机构伸向校园的魔爪,对于违法的机构该追责就要追责,该清算就要清算,先抓典型以儆效尤,在逐步完善监管制度建立长效机制。这才是主动出击的策略,是治本的关键。

最上层的策略,最长效,最任重道远的机制我认为应该出自文化部。自古文教不分家,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最核心的力量就是文化的一脉相承。我们的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出现过很多挫折与谬误,但是我们的文化始终具有强大的纠错基因与能力。我们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更是唯一持续发展的文明大国,其他三个“古国”早已是作古。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叹,我认为是极其没有建设性的屁话,真把古代的“圣人们”穿越回来能解决什么问题?说这话我一点都不担心“圣人们”的棺材板压不住。我们的文化目前是处于复兴过程中,出现的局部问题是有能力克服的。针对网贷机构给在校大学生放贷的问题,在文化层面上就是“拜金主义”的问题。拜金主义是我们今天才有的问题吗?我认为这是最古老和最传统的文化糟粕之一,甚至是我们文化基因中的bug之一。

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文化缺陷。我们是一个在传统佳节人与人见面互道“恭喜发财”的民族,小孩子还要向长辈讨红包的民族,我们是一个跪在诸神面前祈祷都像谈生意一样的民族,我们是“long long ago”就开始普遍崇拜权力的民族。我们有璀璨的文化历史,也有一堆糟粕。我认为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个普遍现象不一定是糟粕,就是把钱和权力始终捆绑在一起,所以文化部是一个文化部门也是一个权力部门,解决拜金问题肯定是有方法的。

我是一个俗人,俗不可耐!我只能提出一点点很不成熟的并且俗不可耐的小建议。比如电影《小时代》都出1234部了,是不是能不让5再出来了,这种类型的影视作品比抗日神剧恶心多了,尤其对大学生同学毒害很深,能够带着批胖的眼光去欣赏的毕竟是少数,郭敬明如今都这样了,别只让他的团队“铲负面”,建议可以封杀一下。再比如,是不是可以通过一些举措给大学生们正名一下,尤其是女大学生,如今“模特、白领、少妇、大学生”都成了失足妇女“商业化”推广中的四大品类,太恶俗了。还有建议对网络直播平台加强监管,某直播平台曾大张旗鼓的全国范围内招募大学“校花”,集中到北京集体才艺培训,据说校花们有5位数的月薪,培训的具体我内容不清楚,但展现出来的成果太“惊艳”了。据江湖传闻大多数“校花”主播都有了“出台价格”了,不乏有为了刷礼物而深陷借贷窘境的同学。《王者荣耀》对大学生的毒害我觉得远不及网络直播,在客观上通过引入社会“土豪”们更便捷的参与竞争,造成了校园爱情(纯洁与不纯洁的)的准入门槛大幅提高,是对女性彻头彻尾的物化,影响是极其深远与恶劣的,叔叔婶婶都不能忍。说实话,广泛存在与各大直播平台上的某地域大兄弟姐妹们的粗俗表演已经严重黑化那个地域的形象,比小鲜肉们的演技更让人担忧。网络直播平台确实也到了应该严管的时候了,有关部门动用一下权力应该也会受到群众拥护的。

最后我必须分享点正能量的故事,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大学生当中积极上进的同学还是多数的。我就认识一个颜值绝对可以去当主播卖萌聊骚赚钱的女大学生,她是通过勤工俭学来满足自己消费需的。她主要从事两份兼职,一份是平面模特,主要是给电商牌照,日薪大概是500到1000之间,因为不能耽误学业和不接受“潜规则”,工作机会很少,一个月也就一单两单,都是靠谱的熟人介绍,平日里她做的最多的兼职是在某写字楼的餐饮区做时薪20元的小时工,就是端盘子的,一天工作三四个小时,工作强度很高。这两份工作的反差是巨大的,人家既可以靠颜值站着把钱赚了,也可以鞠身辛苦赚钱,把自己的生活过的美美的。无论她今后的人生如何,今天她就是人生的赢家,她能够代表大学生正能量的一面。我相信这样的同学很多,他们将来的路会相对更宽阔。我认为人生能赢多少不一定自己能掌控,但是输多少是可以自己掌控的,在失控的青春当中更是如此。在网贷机构的坑里,在校的同学们是没有赢的机会了,只是输多少,和输得起输不起的问题,最好的选择就是不要跳进这个坑,不要这样赌青春,别让自己的青春哭的太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