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来,阿里最大的变化是从18人变成54421名员工,来自70个不同的国家。”
9月8日,阿里18周年庆典,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活动最后进行了压轴演讲。他说,阿里现在在21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办事处,以前在湖畔花园创业时,天天都开员工大会,但现在开员工大会,要筹备一年,并闹得满城风雨。
与阿里往日的庆典活动不同,“科技感”是今年年会的主基调。
年会一开始,漆黑的黄龙体育场看台上突然闪过一行用无数的手环的光点组成的大字:阿里程序员向你问好。
手环系统研发负责人、阿里巴巴信息平台技物联网术专家韩康,同时也负责现场所有的手环信号控制。他介绍说,手环全部采用阿里自主研发的物联网技术来实现远程实时精准控制,每个手环都可独立接收和执行命令,响应速度量级达到毫秒级精度。现场40000名阿里员工每人都领到了一只手环,就相当于组成了一张3万多平米的全世界最大的“无线大屏”,拼出一幅幅动画。
而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和蚂蚁金服集团CEO井贤栋,就像是“凭空”出现在舞台上一样,让现场感到沸腾。而这一舞台效果是全息立体投影技术的功劳。此外,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出的智能语音终端天猫精灵还担任了现场的抽奖的嘉宾,"五新能量球"通过数控球阵列技术飞越全场。
这样一场高科技年会的实现,用了40个程序员来保障支持。阿里巴巴信息平台技术总监祁越介绍,这些技术都不是“一次性”的,未来都有可能应用到实际业务中。
张勇在年会上指出,阿里的既定战略早已经非常清晰,即“全球化、农村战略、大数据和云计算”三大面向未来的战略,希望能以高科技、大数据、云计算作为基础,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带来新的商业和技术相结合的变革。
“阿里将更进一步的加大技术的投入和技术的创新。感谢2.5万名工程师和科学家加入阿里,你们为阿里巴巴创造了无数技术的奇迹,你们未来要为世界创造奇迹。”马云表示,就是因为自己不懂技术,所以最热爱技术、最尊重技术。
阿里多年来一直都在表达科技普惠的理念,无论是大街小巷方便易用的快捷支付,还是像水电一样提供底层计算能力,阿里旗下的大量科技产品都在践行着这一初衷。
1、技术驱动的公司
阿里巴巴商业的成功,掩盖了阿里巴巴在技术上的光芒。以至于很多人说阿里不是一家技术公司,是一个商业公司、一个服务公司。
但是,阿里却认为,自己必须是一个技术驱动、技术和商业完美结合的公司。
实际上,阿里创始团队,“十八罗汉”中就不缺少技术基因。
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创始人之一吴泳铭,1996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是阿里的第一代程序员,担任过成为支付宝的技术总监。工号第5的盛一飞有多年用户体验设计经验,他是阿里巴巴Logo“a”设计者,也是现任支付宝用户体验部的总监。
不过,早期阿里的技术人员,最重要的工作还是维护系统的稳定性,但随着业务的扩张,阿里的技术系统开始变得庞大复杂,在IT上的投入也就越来越大。
2008年开始,阿里开始尝试用PC技术替代小型机技术,也是这一年,阿里提出了“计算”的概念,启动了“飞天”计划。
这也是一个从技术应用型到研究型转变的过程。这也是所有中国公司都面临的过程,如果有业务前瞻性,就往往会进入一个无人区,迫使你从应用型转向研究型,必须考虑新的技术的可能性。
如今,阿里在超大规模计算操作系统、移动操作系统、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机器学习平台等核心基础技术领域已持续投入近10年。而5万多名员工中,工程师占比接近一半,36位合伙人中有9位拥有工程师背景。
2、因为不懂,所以更支持
阿里技术的发展,自然离不开马云的支持。
社会上有人认为,BAT中,马云不如李彦宏和马化腾那么懂技术,就认为阿里的技术最差。
但马云却多次表示,正因为自己不懂技术,所以阿里的技术才是最好。他对技术人员很敬仰,尊重和热爱技术,在做决策的时候,只是大胆地说“就应该这么做”。阿里云能够坚持下来,就是因为他真不知道这个东西有这么难做,所以只是说了句,这个东西一定得搞下去。
这些坚持也得到了回报,阿里云实现规模化之后,在商业化上也开始收获回报。
阿里巴巴集团2018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云计算付费用户数量首次超过100万,成为亚洲首家达到百万级用户规模的云计算公司。同时,企业级市场被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面激活,推动该季度营收达到24.31亿元。以该季度营收推算,预估阿里云年内营收将超100亿规模。
在阿里云总裁胡晓明曾表示,今天来看,阿里巴巴就是一家技术公司。他说,阿里巴巴不生产一件货,但是我们把这么多的买家卖家串在一起,提供了安全、图片展示、视频展示,从订单下单开始到背后的仓储管理、金融支付、物流配送,背后靠的就是一个技术与数据连接的生态系统。阿里巴巴电商是其中一个最大的应用,金融是第二个,物流是第三个,还包括文化娱乐和健康。阿里云就是支持这些数据分析与计算的主体。
3、“NASA”新征程
2017年3月9日,阿里巴巴首开杭州召开首届技术大会,宣布启动一项内部代号为“NASA”的行动计划:将面向未来20年组建独立研发部门,建立新的机制体制,储备核心科技。
据说,阿里巴巴正在美国硅谷等地紧锣密鼓地招募AI科学家,为“NASA”计划储备全球顶尖的科研人才,且“预算不设上限”。
阿里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已经走在了前沿。
2017年3月29日阿里云在深圳发布ET医疗大脑和ET工业大脑。目前,ET技术已经使用到中国的工厂里,协鑫光伏因此提高了1%的良品率,1年可以节省上亿成本。此外,阿里还参与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刷新了机器视觉算法测评平台KITTI的世界纪录(阿里巴巴iDST视觉计算团队将其车辆检测的准确率拉升至90.46%)。
18周年年会的前一天,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举办了一场“技术互动展”,展出了包括天猫、淘宝、蚂蚁金服、阿里云、菜鸟、闲鱼等在内的22个业务板块的科技成果,工业级的液冷处理器、人工智能“工业大脑”、能够完成精细的画画、写春联等工作的机械臂、大数据平台等尽数亮相。
“人工智能技术早已在我们所有的业务之中,驱动着我们的风控、我们的安全、我们的信用体系,等等每一个服务。”井贤栋说。十年前,人们可能还只是在科幻电影里面想象扫脸的黑科技,但今天在杭州的肯德基的新品牌店里面,支付宝的扫脸支付已经正式商用。“我们不需要任何一个风口上的技术来作为我们的标签,而是真的用科技去解决当下的问题、去解决未来的问题。”
回看阿里的技术路径。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做飞天或者做NASA,并不是单纯的为了竞争而做。它的每次决策,其实都是出于当时自身业务的迫切需求,促使自己不断的进行基础设施的投入。而正是这种不断的投入,使得阿里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具备自己组建基础设施的能力,才提出了互联网 “水电煤”的概念。
所以,马云说,“NASA不是用来炫技的。”不是每个小企业都有机会、财力和人才来发展技术。他认为阿里的技术是为了他们研发的,阿里巴巴正在向未来投资。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