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增持菜鸟并称为控股股东,背后应该既出于阿里主动寻求的话语权强化诉求,又出于一种被动与压力。
所谓主动,是要结合未来战略而言。
过去一年多,阿里提出的“五新”战略,从一种愿景与概念逐渐落地开花,成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集群。
它在B端迎合了这个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的融合经济模式、供应侧改革以及大链接时代的基础设施发展趋势;而在C端,则迎合了更大范围的覆盖需求、更高品质的消费升级潮流。
尤其是“五新”中的“新零售”,在经过近一年的密集试验,已在多种业态层面具备大规模落地、开放、复制的可能。
比如以盒马鲜生为例吧。这个当初由逍遥子与老菜秘密确立的项目,经过两年运营,已取得出色的成效。据说不久以后,就可能快速进军上海、北京等更多城市。
而阿里更多业态也在酝酿快速铺垫全国。
如此,一个新的问题就诞生了:如果物流环节还停在过往阶段,阿里集团新零售战略将会快速形成一个巨大堰塞湖,最终在商户服务、消费体验等许多层面,可能出现持续压力。前端拓展、复制、落地越快,物流服务的短板一定会越来越严重。
以阿里这种平台交易规模,如果物流环节出现问题,波及面将决不会是过去几年那样更多只是影响自身口碑,如今,它将可能直接成为一场行业甚至公共危机,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营效率,影响当局对它的态度。
因为,物流配送瓶颈,早已不仅是导致各种民怨的核心,也是一些关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症结。
我不是在渲染一种情绪。记得去年双十一前,菜鸟一名中层对我说,如果双十一出现物流被动,影响可不象过去,很可能会引发社会危机。我问他,假如出现问题呢,他说,不是假如,在菜鸟这里,这是绝不能发生的事。
我的意思是说,阿里“五新”尤其新零售战略经过初期密集试验之后,在多种线上线下融合的业态上,已到大规模落地前夜,而此刻的菜鸟,则到了一个必须与集团动向高度匹配的时刻。
考虑到物流建设的周期与它的长效,此刻的菜鸟,它的紧迫性显而易见。
菜鸟已诞生4年之久,且已成长为行业新物种,成为支撑阿里以及淘外新零售版图的支撑单元,也是履带战略的关键一环。不过,即便到了2017年上半年,作为一名观察者,虽然我能预判,未来几年,它一定会变得更开放、更智能、规模更大、业务更丰富,当然估值一定也会非常高,但从紧迫性来说,确实没有感受到它的压力面。我更多还是从一个开放平台的视角观察它。
今日的菜鸟,需要重新将它放在阿里的版图中审视战略价值。
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履带战略一环,还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周期,阿里集团发展的核心支撑。而且还事关中国乃至全球许多区域市场覆盖的核心网络覆盖。
未来,它会是阿里其他诸多业务落地的航母级平台,会在前端的大零售业态、数据、交易、技术、金融等诸多层面集中反映,并且还会成为影响阿里与中国地方政府乃至全球诸多区域国家政府与行业的枢纽。
因为,相比阿里其他业务版图与集群,菜鸟模式,不是一种轻资产模式,而是越来越重,尤其是仓储与物流园区的概念。它这个形态与阿里“五新”战略日益融合线下社会的趋势一脉相承。过去阿里虽然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但就自身的实体运营来说,它给外界太多轻资产模式的印象,导致误解很多,认为它太讨巧,脏活累活苦活都让行业上下游去做,自己更多从事聚合的工作或者割韭菜的活计。
菜鸟网络,当然还有阿里更多新的业务单元,尤其新零售部分,已早已不是“线上”概念。整个阿里,除了互联网翅膀,已经具有强烈的实体形象。此刻的阿里,确实也能称为一种新物种。
我相信,这种基于业务本身而形成的诉求,正是阿里集团增持菜鸟、变身控股股东的核心驱动。这是它的主动一面。
但也要看到被动一面。我想提醒以下4点,未必确切,却是我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1、消除业务痛点:阿里有两大仍为真正大为改观或消除的业务痛点:中国农村与国际化。这两个背后都与本地与全球的物流网络紧密关联。
中国农村,阿里讲了好多年,也有很多下行与上行的业务推动,但老实说,城乡差距巨大,阿里的故事更多还是感性为主,还缺少更深的服务体系构建;严格来说,这根本不是一个企业所能承担,它其实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基础设施的提升。
国际化也是如此。它伴随着全球贸易网络的开放进程,有太多壁垒去消除。阿里此刻控股菜鸟,并提出未来5年投资1000亿建设物流体系,这个背后一定会伴随着一场影响深远的全球落地进程,它也是开放进程。当然,未必一定是菜鸟独立承担,我相信会有许多开放合作。
2、资本投入压力:菜鸟作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未来多年,它在技术、仓储、全球网络覆盖尤其超级物流园区等建设上,需要巨额的资本支撑,且回报周期肯定很长。
这一定会让早期甚至后期进来的股东有些谨慎。它们应该不是不看好菜鸟,更多需要考虑自身的中短期投入与回报。
老实说,去年我也听说过某小股东要退出的消息。即便是名声较大的股东,它们也确实有自己独立的财务意志。
此刻的阿里集团,作为当初最核心的发起主导方与大股东,如果不能站出来承担更多责任,将很难推进未来的建设。
也就是说,就算其他股东一个也不跟投,阿里也只能强化它对菜鸟的投入。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它的宿命,没有任何后退空间。物流建设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吞金兽,阿里集团开弓没有回头箭。
3、决策的效率:话题承上。伴随着资本投入增加,如果阿里在菜鸟中不能获得更高投票权,即便决策上不影响最终的目标达成,但也可能会出现股东间意见不合,最终影响效率。我刚才说了,2017年是阿里“五新”尤其是新零售落地元年,随后2018年可能会大规模复制某些业态,从而给物流提出了巨大挑战。此刻的菜鸟必须与阿里集团整体战略目标保持高度匹配。
而此刻的阿里集团,应该是很难忍受它在菜鸟体系遭受的时间与效率的折磨吧。
何况,菜鸟里面,部分小股东,也跟京东们有一定合作。
譬如顺丰,据说在京东物流开放后,双方接触频频,甚至不排除未来有资本层面的合作。要知道,京东物流未来战略融资几乎是可以确定的事。如此,未来的竞合关系会变得更加复杂。就算不影响最终目标,菜鸟内部决策应该也不会一帆风顺。
所谓物流,所谓新零售,所谓服务,其实本质上就是效率与品质的问题。没有效率的品质只是自嗨,没有品质的效率一定危机重重。
我的判断是,阿里此刻必须、也只能通过寻求控股地位来为整个集团目标作出关键铺垫。否则,它真的耽搁不起。对它来说,时间不等人。
4、阿里市值管理诉求:这层相对比较隐秘。过去一段,阿里股价经历了一波牛逼的行情。除了科技板块整体表现外,它跟阿里“五新”战略从概念、愿景开始持续落地为现实有关。当然,也有阿里云、阿里大文娱乃至蚂蚁金服的的支撑与映衬。
过去一段,阿里确实不断对全球市场讲述新故事,1等于3,即“阿里巴巴=谷歌+亚马逊+FB”的描述,就是借助大数据时代的话语体系,迎合着海外投资人。它确实发挥了成效。
但老实说,这一段,阿里概念讲得过于密集,有些动作用力过猛,概念反而有些失去魅力。比如,你此刻再对海外投资人讲“新零售”,就很难有效果。
阿里的市值已经很高,它必须寻找新的话题驱动,一方面要让投资人看到它在锻造更深更广更长远的基础设施服务,观察到它的长期成长性,维持它的现有市值与股价;另一方面,阿里不能只会推动股价上升,也要学会如何给自己的股价寻找平稳回调的台阶。这也是市值管理的另一面。
在我看来,此刻的阿里集团,虽然有诸多业务可以讲出丰富的故事,为它的股价寻求支撑点,但从力度与影响来说,菜鸟这个故事,可能更能让海外投资人体察到未来的投资价值。
控股菜鸟、未来5年投资1000亿元锻造物流服务,具有双重意义:
1、它显示出,阿里集团为了推进“五新”战略,当然也包括长期的国际化布局,不惜血本也要强化投入。这是一种意志,也是一种威慑。它能让投资人感受到一种长期的信心;
2、控股+未来5年1000亿投入,也有另外一重意义,那就是:中长期,菜鸟体系都会处于高强投入阶段,可能不会过度追求短期财务数据。如此,这部分投入可能会给阿里集团带来持续的财务压力,从而影响利润表现,并传导到股价与市值层面。这就会给阿里巴巴的美股创造了一种隐形的缓冲。
一个只会追求股价上升而不会平稳管理市值的上市公司,很难行之久远。它在疯狂中,会持续累积风险因素,从而引发更多做空与暴跌的可能。虽然美国资本大鳄前一周期做空阿里失败,但并不意味着它的股价就一直持续高企。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最近几天,阿里股价明显回调,我个人期望,它应该尽快回归一段理性,为后续表现积蓄新的力量,而不是刻意炒作超越什么亚马逊的市值云云。
一位朋友说,马云说过,中国市场24小时物流必达;全球市场72小时必达。这承诺达成都有建设时间周期的,其实压力很大。业界可能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大的区域能做到,但面向整个国家乃至全球,没有一个敢这样说。但阿里说过的话,都要努力实现,未来的物流肯定是大建设周期。
我们从1000亿的用途中,也能感受到阿里与菜鸟的诉求。阿里官方与菜鸟网络总裁万霖都说,除了将继续投资数据技术研发等,将主要用于与物流伙伴推进智能仓库、智能配送、全球超级物流枢纽等建设。
这里面有阿里面向中国农村与全球市场的紧迫性。我看到阿里的这一步,我说这是它的责任,更是一种宿命。阿里——一个经济体的命运,一定是与一个国家、全球市场的命运息息相关,无法真正切割的,而且它必须带有普世与普惠的特征。
不过,最后,我仍还是要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未来,阿里与菜鸟的关系可能会面临一些新的考验。菜鸟毕竟也是一家独立公司,新型基础设施定位,决定了它自身必须走开放之路,如今,阿里从大股东变身为控股股东,虽然实际权力可能并没有变化,但对菜鸟未来的对外平台化合作,可能会有一些羁绊,尤其是今年与顺丰发生交火之后。
当京东物流从内部支撑体系走向开放平台之后,我们不希望看到一个原本活波、开放的菜鸟,因为被阿里控股而失去开放的活力,就算阿里体量再大,都应该给予未来的菜鸟充分的决策空间。否则,未来菜鸟将会与其他伙伴之间很难相处,它的基础设施定位会大打折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