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一门靠谱的成长技术?

故事书 / 2018年05月12日 17:12

互联网+

这个时代的高手几乎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既懂得如何驱动自己持续地努力和积累,也懂得借助社会和科技趋势方法自己努力的收益。

这是我恢复「日更」的第八十一篇文章,聊一聊“成长的方法”。

今天是国庆长假的第一天,奔波了一整天后,我刚刚坐到书桌前。八天时间,不长不短,我在想用什么样的内容,完成一个系列的文章呢?我想到了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古典的《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古典曾经是新东方英语名师,但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感觉有点儿像“笔名”的称号是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据说这本书畅销了很久,总共销售了超过300万册。在华语写作界,这已经是一个非常牛气的成绩了。再次听到他的消息是他创办了一家叫做“新精英”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在最迷茫的几年里,我曾多次尝试联系新精英,想通过他们得到专业的帮助。

古典是一名英语老师,但同时创办了一家规划职业生涯的专业机构,还是很多企业的高管教练、得到App专栏“超级个体”主理人……换一个现在流行的称号——斜杠青年。

他的思维方式总是与众不同,他讲话的方式总是让人如沐春风。更重要的是,他是这个时代少有的“明白人”,总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抓住一波又一波的趋势红利,成为时代的领先者。

可能和职业有关,他非常善于讲故事,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传达有趣而又深刻的道理,这大概也是一种能力,或者说魅力。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成为高手的技术”,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成为高手竟然还可以有某种“技术”?这明显不是心灵鸡汤的套路,倒有不少武林秘籍的意味。

古典对这个时代的判断是:信息变多、思考变浅,机会变多、竞争跨界,随时干扰、永远在线。在这本书中,古典认为这个时代不能单纯强调个人的努力与天赋,而应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理解个人发展、认知方式、思考范式底层逻辑和科学依据,要成为聪明的勤奋者。

等等,“聪明的勤奋者”。你想到了谁?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家伙,他们看起来毫不费力,但却在一个个重要关口做出正确选择,最终不断升级,迅速走向人生一个又一个高峰,真的让人感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无论是眼界、格局、认知都不在一个层面了。

现代社会普遍焦虑,每个人都在与外界的交互中,感受到能力进阶的压力,希望获得更快的成长节奏,但又不希望认知水平与之脱节。

我并没有读完全书,但已经有不少收获。从今天起,我将持续地跟大家分享这本书中的精彩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度过一个有营养、有收获、有感触并且可以激发行动的假期。

| 第1天 |

成长,需要掌握一门技术

这个时代的高手几乎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既懂得如何驱动自己持续地努力和积累,也懂得借助社会和科技趋势方法自己努力的收益。

如果说自己的努力和积累可以不断地“产生价值”,那么借助趋势的力量方法自己的收益就是“传递和营销价值”。从这个层面来思考,就不难理解身边为什么总有一些“高人”怀才不遇,或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懂得在时代的趋势中找到方法来放大自己的影响力和价值。他们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杠杆。

一个人能够用机器学习和处理信息,用大脑整合和创新思想,用系统思维思考问题,会是未来最有竞争力的。

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生命看做两个部分,身体和灵魂。ABC(AI、Big Data、Cloud)们正在不断“蚕食”人类世界,未来我们将如何自处才不会被机器人所替代甚至“革命”?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给自己的大脑开个“外挂”。

回忆一下我们被教育的过程,恐怕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有过那么一段“被填鸭”的经历,一定不太愉快。那么回到现在,如果还有人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获取认知,基本上会被认为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为互联网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记忆”的问题,我们知道信息在哪里,或者怎么搜索信息已经比信息本身更加重要了。

学会借助网络的力量、科技的力量帮助自己提升认知水平就变得非常必要而且紧迫了。大脑不应当用来当“存储器”,更多应该用来当“CPU”。

书中提到一个重要的方法叫做“联机思考”,是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的另一种能力,可以让思想质量变得更高、迭代速度变得更快。

如果说独自思考像是单机程序,那么联机思考就是分布式计算。让周围的一切都变成“互联网”的一部分,无论是前人的思考、身边人的经验还是外界人的跨界,所有可搜索、可求证、可交互的信息都将融入我们思考的范围,至少不会特别偏执。

成长,或许真的需要掌握一门技术。从今天开始,请大家和我一起共读《跃迁》,共同分享成长的技术和方法。

重要的事情,值得花重要的时间来做,值得做得更好。

——俞敏洪

……

2014年度最佳作者

GFM1983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