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的几点碎碎念

故事书 / 2018年05月08日 10:06

互联网+

自我认知的路漫且长,其中的隐忍、不堪、脆弱、愤怒……种种情绪都不能抵挡底层逻辑受到冲击后的人格碎裂与重新拼合,所谓成长的阵痛,大抵如此。

这是我恢复「日更」的第八十五篇文章,随便聊点有的没的。

今天是国庆长假的第五天,诸事不宜,本打算停更。可想想过去的八十多天,遇到过很多种情况都坚持下来了,便打算继续坚持一天。只不过今天的内容与长假以来分享的《跃迁》系列读后感无关,而是几点生活中的碎碎念,权当思想记录和感想碎片。

1. 关于“清醒和痛苦”

成长的残忍现实就是,越来越多地认清世界的本质。于是,越来越清醒却又越来越痛苦。倒也有些人活得自在,所谓“糊涂是福”,但辛苦恣睢的仍然占绝大多数,活得通透的只是极少数。于是,清醒和痛苦便成了好朋友,形影不离。

2. 关于“存在感”

成年人的世界看似复杂,其实有时候换个角度看极其简单,所谓“价值”不过是“刷存在感”。和小孩子玩儿游戏的时候一模一样,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角色”,哪怕只是演一棵树,都要站得笔直,让自己看上去更挺拔一点。

3. 关于“亲情和友情”

人是社会动物。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早有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所有制。所有制决定人的本质。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可能会更透彻一点。

4. 关于“培训和培养”

从本质上讲,组织和人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组织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组织又希望个人要充分尊重组织、削弱“个性”。前者的动作可称为“培养”,更看重长远;后者的动作则是“培训”,强调的是“驯化”。

5. 关于“社交网络”

社交的终极意义无非是寻找灵魂伴侣,追寻“情感共振”的快感。人是社会的,但同时又是孤独的。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平行世界中的另一个自己,至少我是相信的。

自我认知的路漫且长,其中的隐忍、不堪、脆弱、愤怒……种种情绪都不能抵挡底层逻辑受到冲击后的人格碎裂与重新拼合,所谓成长的阵痛,大抵如此。

无论是作为人类个体、生命个体,还是作为成长个体,我们都应该通过不断地丰富知识、增加经验、发扬爱心、经历苦难,而使我们自身得到成长。

——尼采

……

2014年度最佳作者

GFM1983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