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也能用大数据做研究?这波操作简直6到飞起

酷玩实验室 / 2018年04月23日 09:39

互联网+

提起小学生

就不能不想到

假期王者农药中的危险分子

或者是作文里

“我妈双眼皮是做的”的耿直娃

但是这两天发生了一件大事

不得不对小学生刮目相看

就是“小学生遇上苏轼”的活动

清华附小的六年级学生

大数据分析了苏轼

还写成了论文

事情是酱紫的:

恰逢苏轼诞辰980周年

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

关于苏轼的活动

比如说

朗读苏轼的诗词

欣赏并临摹苏轼的书法作品

观看关于苏轼的纪录片

进行游戏飞花令等等

到这里还是非常普通的

直到开始进行

以苏轼为主题的小组研究

整个活动的画风就变了

学生们在微信群里

展开热烈讨论后决定

一起搞些大事情

于是经过分析、整理材料之后

全班共同形成了23份研究报告

题目分别是这样的:

《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

《苏轼的心情曲线》

《今人对苏轼的评价和苏轼的影响力》

。。。

其中最重磅的就是

《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

这份“大数据”报告分为三个部分

数据统计了苏轼诗词中的高频词

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最后根据分析让大家彻底认识了苏轼

比如在报告中

孩子们通过电脑程序

对苏轼的3458首诗词

进行了分析研究后

发现“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

是苏轼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由此得出结论

苏轼与弟弟手足情深

另外,“归来”一词共出现157

“归去”则出现92

学生随即展开思考

这样用词的原因是为

苏轼总是在到处云游吗?

通过对数据进一步的分析

学生发现

“苏轼一生三次被谪

每次被谪结束之后

苏轼诗中'归来'出现的次数

就会有所增加。"

由此得出结论

苏轼的“归去、归来”

是一种思乡情绪

而不是我们想象的云游

就用这样的方法

孩子们通过整理苏轼

作品中出现的词汇

并结合时代特征加以分析

对于苏轼的人生

有了充分而全面的认识

看到这里

我反手就是给我玩游戏的弟弟一巴掌

不过拜读了调查研究

之后写出的论文

连我都不禁发出质疑

这样的一份调查报告

会不会有家长的代写现象

毕竟我们小时候的作业

很多都是“借鉴”来的

而现在的小学生

已经可以逆天到自己打怪了?

根据这一类的疑问

学校负责人已经做出了回应

家长只是代做了一些技术工作

比如说是制作统计图

或者是把数据从导出等等

而老师也只是发挥引导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分析、创作

都是学生自己的杰作

之所以能够这么肯定学生的能力

只需要举一个学生的例子

我们就叫这个学生小A吧

小A是“大数据”报告的第一作者

他在二年级时

就通过画画的方式

画了《春运的数学》

三年级时在孝心的驱使下

又亲手制作了小机器

给不便弯腰的爷爷系鞋带

就问你

服不服气,服不服气?

还有另外一种质疑

有部分网友认为

以这样的研究报告作为优秀标准

实际上是在考核家长的能力

完全不能体现学生自己的水准

而校方直接回应

“只能说他们对于小学生的现状太不了解了,不太清楚现在小学生的状态。附小的小课题研究是从孩子们一年级就开始了,每年有不同的主题。孩子们能够做成这样也不是一年能成的,是他们经过了六年踏踏实实的积累。网上有人在说这个事情的时候,是对目前中国小学的教育和发展太不了解,对清华附小更是不太了解。父母参与课程是避免不了的,孩子有疑问回家问父母,难道就是父母代替孩子吗?太武断了。孩子们的研究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看到这里

我不禁为孩子们疯狂打call

其实这样的大数据分析

并不会“看似无用”

其对于日常的教学启发

也有很大帮助

还是刚才那个小A

三年级时做课题研究时

研究了一个有趣的题目

叫做“萝卜VS小麦”

在调查过程中模模糊糊意识到

两个种类的比较方式很单一

需要更多数据对比作为支撑

于是在查阅资料和老师的帮助下

自己领悟了平均数的概念

再回头想想

我们是怎么学平均数的?

还不是打开课本背概念

背完概念就一知半解地做习题

感觉自己随时都要被这群小学生

拍在沙滩上了呢

最让人佩服的是

在小学生培养的研究调查能力的同时

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并没有被影响

这个班级没有一个学生掉队

并且在年纪名列前茅

嗯。。。看着手中的论文

再看看我旁边玩游戏的弟弟

我经过分析后

得出了一个结论

这些小学生

玩游戏厉害也就罢了

搞科研竟然也比我强?!

不过对于这个事件

也有北大教授站出来反对

他的评价是“扭曲”“残害孩子”

还不如带孩子去吃东坡肘子

但是看完教授写的全文

发现教授不仅要求小学生

在没有老师家长的任何帮助下

独立完成论文

甚至还要求小学生们

不能使用百度等搜索工具

看到这里蛋蛋姐

忍不住想要感慨两句

教授是不是对小学生

要求太高了?

毕竟想想当初我自己

像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

还不知道在哪儿玩泥巴呢~

酷玩实验室经授权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