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优鲜:用密度打造新零售的温度

老冀说科技 / 2018年03月05日 14:49

互联网+

11月11日,北京达美中心1号馆,在场景实验室第三期《奥迪·造物学:新物种商业方法》课前,每日优鲜创始人兼CEO徐正给160位学员发了个福利:每个人都拿到了88元的红包,可以在每日优鲜的微信商城现场下单。一个小时的课程结束之时,新鲜的水果已经送到了课堂外面。

有温度的生鲜

对于很多家庭主妇来说,每日优鲜是一家有温度的电商。就在上课的同时,老冀看到一位朋友在朋友圈晒她“双11”在每日优鲜下的单。这位朋友告诉老冀,她已经养成了每个周末早上在每日优鲜购买生鲜,中午给全家人做顿大餐的习惯。

对于每天都要忙于油盐酱醋茶的家庭主妇们来说,每日优鲜意味着太多的便利:她们再也不需要蓬头垢面地去跑超市和菜市场,也不会再带着挑好的海鲜和满身的腥味回到家里。如今,她们只需要坐在家里,点点手机屏幕,一个小时内新鲜的水果和食材就会送到家里。如果还想偷懒,她们甚至可以点一个已经把巴沙鱼片、上好酸菜和多种调料搭配齐全并打好包的酸菜鱼,自己只需要在家里煮个开水,就能够饱餐一顿。

3年前,徐正和曾斌两人创办了每日优鲜,他们选择了生鲜电商这个领域,决心要让每个人随时随地享受食物的美好,享受到美好的温度。如今,他们正在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每日优鲜度的年增速高达500%以上,月活跃用户数已经是国内生鲜电商的老大。

用户们已经感受到了这种温度。如今,每日优鲜用户的年均交易次数在60-70次,连接近千款SKU,复购率更是高达80%以上,而且50%的用户来自于社交口碑的传播。所有这些指标,都远远超出了传统电商。

通过提供有温度的服务,也让每日优鲜成了一家炙手可热的电商。徐正透露,在一线城市城市,每日优鲜已经实现了整体盈利。而在今年3月,每日优鲜完成了2.3亿美元C+轮融资,由老虎基金和元生资本领投,时代资本参与联合投资。至此,每日优鲜C轮系列融资总额已经超过了3亿美元,投资人还包括腾讯、联想创投等。

在此之前,天猫、京东等平台型电商也在大力开拓生鲜电商,还涌现了不少专供生鲜的垂直型电商,为什么最后崛起的却是每日优鲜?

油井打成了水井

这还得从徐正的个人经历说起。1981年生人的他毕业后加入了联想集团,卖了10年的电脑,是联想历史上最年轻的事业部总经理。2012年,他加入联想控股旗下的佳沃集团。

当时的佳沃花了不小的心血去整合上游的资源,于是徐正一口气扎到田间地头干了两年多,收购了远至智利、菲律宾,近到成都、青岛的农场,拿到了最好的水果资源。

从田里到厂里的问题解决了,而从厂里到消费者的问题却并不那么好解决。当时佳沃从菲律宾位于高山火山灰地带的农场拿到了全世界最好的香蕉,他们把香蕉铺到国内超市的时候,希望促销员能够把香蕉的三大好处告诉消费者。一个月之后徐正再去超市却彻底绝望,促销员根本记不住这些优点,而且还把佳沃的香蕉跟便宜的国产香蕉放在一起。商品的价值没有办法传递给用户,根本原因在于流通环节。

线下的超市不行,线上的电商总可以吧?2014年佳沃考虑投资生鲜电商,却苦于没有找到好的收投资对象。

如今复盘,徐正认为,当时生鲜电商还没有到爆发点。

生鲜电商的主力消费人群是80后和90后女性,一般25岁后开始低频购买,30岁结婚后中频使用,有了孩子并能吃主食之后,家庭主妇们的生鲜购买频次才会出现大的飞跃。当时就连母婴电商都还没爆发,生鲜电商当然更要等一等了。

此时的生鲜电商的打法与传统电商没有区别,也是在大城市周边建大的中心仓,通过大量打广告和购买流量获取用户,然后用快递把商品送到用户家里,他们普遍不重视用户的复购率和留存率。

“这基本上是其他品类老电商的套路和做法,一个订单就做完了。要知道,生鲜是所有品类最高频的,用户价值远高于普通电商的用户价值。传统的电商方式挖不透,相当于本来是个油井,你却打成了水井,多亏。”

在看到了生鲜电商的机会之后,徐正与同事曾斌两人从佳沃离职并创办了每日优鲜,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抓住这个未来的机会。

与众不同的高密度

每日优鲜一上来做了件事情,那就是以人为中心重构人货场,实现“货找人”。过去这么多年,人们要买生鲜都是要去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超市;如今,每日优鲜要让你坐在家里,一个小时内生鲜就能够送上门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每日优鲜却做到了,其背后的秘密就是一个关键词——“高密度”。

1. 高密度物流。每日优鲜在十几个城市已经建了近1000个冷库,直接将前置仓建到了社区旁边,保证城市里的每个消费者的周边两三公里都有一个前置仓。

这是一个很“重”的活,需要很大的投资,而且不像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应该干的活。徐正至今还记得最开始建的一个冷库放了1000多种商品,由于没人买损耗了80%,亏得一塌糊涂。当时团队中有人已经疑惑,这么干到底行不行?而如今,每日优鲜的SKU管理和仓储调度完全依赖算法,1000款商品乘以1000个前置仓,即每天处理100万个数字,将损耗控制在1%以内,补货预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

2. 高密度供应链。每日优鲜的选品也很有学问,类似美国COSTCO超市,只精选1000个SKU,每个SKU都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都具备爆品的潜质。

例如,他们发现当时没有电商卖生鲜猪肉,要知道,猪肉可是中国人食用的主力肉类。于是,他们把欧洲最好的猪肉引进来,在国内设立专门的切割线,改成小包装放在网上。结果,每日优鲜的猪肉大受欢迎,由此还打开了一个新的品类。

针对中国80后和90后女性消费者怕麻烦的特点,他们专门“发明”了一个葱姜蒜套餐,用户买了肉和鱼的时候,再给她们配上葱姜蒜,这样晚餐的食材就齐全了。由此,每个用户在每日优鲜卖菜的时候,都会买上10个左右的SKU。

高密度SKU的背后,则是高密度的买手和生产商。每日优鲜有150多名对生鲜产品非常有经验的专业买手,他们满世界地找最好的生鲜产品,直接与生产者对接,甚至会“包养”一部分。而由于每日优鲜做到了零费用、零账期、零退货,因此非常受生产者的欢迎,能够拿到足够优惠的价格。

与众不同的一整套“高密度”,在加上对消费者大数据分析后的智能推荐,使得每日优鲜的经营效率远超电商同行,甚至超过了以效率著称的7-11连锁便利店。徐正透露,每日优鲜前置仓的坪效达到了300元/天/平方米,比国内7-11的坪效高出数倍。

厚积薄发

高品质的商品,在家购物的便利,1小时内的物流,这些都让“好吃懒做”的80后和90后们非常满意,从而掀起了网购生鲜的热潮。如今,在消费升级的热潮之下,每日优鲜终于爆发了:进口蓝莓月销30万盒,进口车厘子月销100万斤,小龙虾月销1000万只。

不过,在徐正看来,这还只是个开始。基于80后和90后的成长历程,他判断生鲜电商的真正高潮要到2020年之后才会出现,在此之前,每日优鲜必须做好足够的准备,将竞争的门槛垒得足够的高。

如今,每日优鲜正在进一步加大前置仓的密度,做到每2万人一个,这也意味着仅在2000万人口的北京就要布置超过1000个前置仓——要知道,传统电商每200万人才会布置一个。

前置仓加上配备齐全的速递员,未来每日优鲜将实现半个小时内的极速达,配送人效达到外卖公司的3倍以上。

今年6月,每日优鲜还启动了“便利购”项目,计划在办公场所布置全套的热储柜、冷藏柜、常温货架、冷冻柜共4个无人货架。以后,办公室的用户不用走出办公室,就能够买到最新鲜的生鲜商品。据了解,年底之前,每日优鲜将完成1.5万个无人货架的布点,从而将商品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从2公里缩短到200米。

除了已经覆盖的到家、办公室两个场景外,徐正还透露,未来还将触及在路上及更多公共场所,实现全场景的布局。

在零售行业,COSTCO Gold Star、Amazon Prime等会员制服务一直都饱受好评。如今,每日优鲜也正在通过发放月卡(8元)、季卡(18元)和半年卡(30元)大力发展会员,并为会员提供更超值的服务。

“有密度,才有温度。”徐正如此总结每日优鲜的经营模式。而在场景实验室创始人、造物学出品人吴声看来,每日优鲜的未来,绝不仅仅只有生鲜零售,而是离用户最近的、最有温度的生活方式解决方案。

如果希望与老冀有更多交流,请加老冀个人微信:rouqinghufa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