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宇晨在5岁的时候就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自此,电脑以及互联网所呈现的缤纷世界就深深吸引了他,并使他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初中的时候,他利用互联网与女朋友进行书信往来。后来更是迷上了计算机编程,看到自己敲击出来的一行行代码,心中的快感就会油然而起。
不过,受互联网的“侵害”愈深,他的学习成绩就会愈加下降。在高二结束前夕,他的成绩仅仅维持在中下游水平,考北大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进入高三,孙宇晨似乎有些幡然悔悟,突然间迸发出了学习的动力。这一年,他不仅获得了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还成功考上了北京大学。
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今天触手可及的现实,一切就像施了魔法那样让人觉得不可置信。对于这一切,孙宇晨倒显得较为从容和淡定。为此,他还写了一篇名为“一道论证题”的文章,并发表在北大的《萌芽》杂志上。文章中,他试图向人们证明,高中的时候用一年的时间是可以弥补任何遗憾的,只要你下定决心。
在文章的最后,他还写上了自己的通讯地址,并邀请同龄人和他一道证明这个结论。后来,这篇文章在青年学生中引发轰动,阅读者超过了百万,短短一年之间,他就收到了近万封信件。
如愿进入北大的孙宇晨,积极地融入到了学生活动当中。他于2008年获得北京大学第九届演讲十佳称号,次年赴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专业交换,同年代表北京大学参加于荷兰海牙举行的哈佛大学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
2010年于南方周末总部实习,同年仿照先贤胡适创办《每周评论》,评论校内时政,火爆北大校园,篇篇文章点击量破百万,在北大校内,甚至在全国校园范围内取得影响。同年他创办北京大学西学社并任社长,开始积极介入校园民主运动。
其中,数篇批评北大“会商制度”的文章更是将其推向了舆论的顶峰。在他看来,“会商制度”会引发学生中“互相揭发”、“告密”,并会给予学工部门对于普通学生的不恰当的“惩罚与管制措施”,其中对于“思想偏激”学生的排查会“摧毁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校园精神”。
“一石激起千层浪”。孙宇晨的文章在全国范围内引发轰动,国内权威主流媒体对会商制度的争议进行的集中报道。
另外,包括李敖、梁文道、闾丘露薇在内的诸多文化名流对此问题也进行了表态。为此,北大校长也在公开场合承认了“会商制度”的错误决定。
如此种种的孙宇晨俨然成了北京大学或90后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