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云端生成最强大脑
大数据时代到来之际,贵州这一天造地设的“中国机房”跃入了人们的视野。
“大数据,看贵州!”硬件上,贵阳建成了全国首个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全球首个块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中心,全国首家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这一系列“第一”显示出贵州在发展大数据上棋快一招的实力。
软实力上,贵州发展大数据的潜力不可小觑。贵州向全球启动的“智慧交通算法大挑战”,吸引了8600支参赛队伍参赛。为使参赛者能够更为准确地模拟十字路口交通情况,借助贵州“智慧交通云”平台,贵阳市开放了海量的脱敏交通数据,包括公交车GPS数据、出租车GPS数据、高德导航数据。小小比赛,显出政府激发万众创新的魄力。
“踏云而起”抢占先机
贵州凭什么“踏云而起”?天时、地利、人和均有先机。
2012年的云计算浪潮中,贵州凭借高海拔、低气温、低能耗成本等优势脱颖而出,成为了与内蒙古并列的数据中心集群地。三大运营商投资150亿在贵州建设数据中心基地。
而在2013年北京市委常委陈刚调任贵阳市委书记后,贵阳开始借鉴中关村的发展经验,发展大数据产业。此后,大数据产业被贵州视为经济“弯道超车”的重要砝码。
“数博会”让人们注意到,在贵州省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背后,还暗藏着一个拥有万亿级别的交易市场。成立于2015年4月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通过清洗、建模、分析、交易,能使大数据真正成为一座巨大的金矿。
“数据铁笼” 处处留痕
2015年下半年,贵州又要玩什么新花样?人们注意到,政府专题调研了“数据铁笼”反腐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相关工作。
被称为“数据铁笼”的贵阳模式,把能够纳入网络的行政权力全部纳入网络运行,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技术标准,优化、细化、固化权力运行流程和办理环节,使权力运行全程电子化、处处留“痕迹”,让权力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数据的记录和监督,不断地编制制约权力的笼子。
2015年1月30日,贵阳选择交管、住建两个单位作为“数据铁笼”计划的试点单位。试点成功后,贵阳还将在具有审批权、执法权的所有行政部全面推广,以便逐步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
李克强在2015年春节前夕贵州考察期间,详细了解了贵阳利用执法记录仪和大数据云平台开展监督工作的情况,强调要把执法权力关进“数据铁笼”,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科学依据,实现“人在干、云在算”。
“云上贵州”简政放权
“数据铁笼”是贵州省电子政务云的一部分,而电子政务云又是“云上贵州”系统平台上的 “7朵云”之一。
如果把“云上贵州”比作电脑的硬件,贵州省电子政务云、贵州省工业云等,则相当于电脑上的应用软件。
目前,电子政务云着力建设高效廉洁政府,环保云正在开启环保“云思维”,电子商务云助力贵州特产征战市场,工业云矢志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智慧旅游云让游客轻松畅游多彩贵州,智能交通云打造畅通贵州,食品安全云构筑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防线……
“7+N”朵云建设形成了完整的“政务云平台”基础,也成了贵州以大数据应用优化流程再造,简政放权,提升政府管理能力的突破口。
按照规划,到2017年,“云上贵州”系统平台面向全国提供服务,形成大数据全产业链,通过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贵州成为全国领先的大数据应用服务示范区。
为此,贵州不怕当“吃螃蟹的人”,在大数据领域,时刻瞄准新模式、新规则,今年10月又将在贵州举行世界众筹大会。
“三线数据基地”保安全
做“吃螃蟹的人”,必定会面临诸多挑战。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成立之初,就曾因可能侵犯个人隐私而受到质疑。操作中,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摒弃大数据产业交易底层数据的原始概念,选择由交易所作为第三方机构对数据进行清洗与建模分析,通过交易数据分析的结果有效避免了这一网络安全风险。
为了应对大数据发展带来的安全风险,贵州还制定了一系列战略。主要措施是:构建大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和安全技术“两大体系”;推进大数据安全技术研究;落地大数据安全示范。
贵州大数据安全技术体系,从层次上来看包括平台层安全、数据层安全、服务层安全、应用层安全和数据安全管理运维;从领域上来看包括数据内容安全、访问安全、存储安全和运维安全。总之想要维护数据安全,技术水平的提高、法律法规的完善、良好的监管手段,以及个人用户的安全意识缺一不可。
对全国的信息安全而言,贵州的大数据安全也有较强现实意义。专家学者认为,网络时代的“三线数据基地”与贵州的“大三线”后方基地“异曲同工”,其“深挖洞,广备份”、数据进山洞、防电磁攻击和自然灾害等具体做法,使得贵州山区的数据中心别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