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群众利益阐释经济—金融新闻

新闻界 / 2017年09月10日 13:08

家电

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利益

陈力丹

现在世界上的高级报纸,诸如《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卫报》等,除了要闻版外的第二大板块,均为经济一金融版,显然经济一金融新闻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十分重要。这类报纸的读者大多是专业知识的人群,新闻的内容可以适当高大上一些。而大众化报纸,其定位决定了它们必须考虑读者群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在我国,城市的晚报、省委机关报办的都市报等被称为“大众化报纸”,因为这类报纸面向普通百姓,内容当然是大众化的,政治、经济、文化新闻都要与读者的兴趣和利益紧密相关,且要能够看懂。

然而,打开我国各地这类报纸的经济版或金融版,多数新闻充斥专业术语和统计数字,很专业。我拿着报纸,指着大标题随机问了几个周围的人是否明白说的是什么,包括文科高级职称的人,都说看不懂或基本不看,只看要闻版和娱乐版。我国大众化报纸的经济一金融版,把不少颇为重要的经济一金融新闻做得让人们感觉不到其新闻价值,普遍不好看,令人看不懂,这是通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半数以上的新闻都是经济一金融新闻,政治新闻和文化新闻的多数,在相当意义上也是经济新闻,但是,我们的大众化报纸很少将政治新闻和文化新闻的经济意义向公众做阐释。

一方面报纸感觉到传媒竞争的压力,一方面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看不清,这是目前我国大众化报纸的困境之一。改进经济一金融版,把它变得与要闻版一样,成为读者不可或缺的每天的重要信息源,哪家报纸做好了,哪家报纸至少能在一定时期内赢得比竞争对手大得多的读者群。

下面分析一下6月中旬的几家北京大众化报纸经济一金融版的新闻。

2014年6月17日《北京青年报》“财经新闻”版头条通栏标题是《四家银行获批定向降准——央行称定向降准范围没有扩大,此次定向降准已释放1900亿元流动性》;《新京报》“经济新闻”通栏标题《股份银行搭车降准,央行否认扩容——兴业、民生、招商、宁波银行获批0.5个百分点,分析称释放资金有限但信号意义强》;《京华时报》“财经理财”新闻通栏标题《招商民生等银行获批降准——预计释放流动性365亿元,业内分析称货币政策仍稳健》。如果金融专业的人员看这样的消息标题,一目了然,能够迅速理解新闻的重要意义,而且还能够对不同的新闻标题作出新闻价值体现方面的评价。比较而言,《新京报》的标题对专业人士来说,提供了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但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定向降准”是指什么是需要解释的,然而作为大众化报纸的新闻,却没有一家报纸对这个基本概念做解释。换句话说,这样的新闻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又刊登在大众化报纸上呢?面对网络新闻时代逐渐消失的纸媒读者,我们的大众化报纸至少在经济-金融方面对丧失读者的问题,应该承担相当的责任。

仅仅解释财经新闻、让读者看懂就够了吗?高级报纸做到这点即可,因为多数读者能够根据获得的信息,自行决策自己的行动;而对一般公众,仍然需要进一步阐释,这条重要的财经信息对普通人说来意味着什么。以“定向降准”为例,这是央行针对某金融领域或金融行业进行的一种货币政策调整,目的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利于增加资金的流动性。即使这样的解释,对于普通人来说,或仍然是一头雾水,或不知道此事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关注?因而,对于大众化报纸而言,所有经济一金融新闻报道的要点,在于阐释此新闻与读者利益的关系。能够说明此新闻与公众当前利益相关,容易拉近报纸与读者的关系;与公众长远利益关系的新闻,就需要报纸编辑组织好文章,从日常生活切入,娓娓讲述此新闻与其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及各种应对措施等等。否则,这类新闻除了专业人士,是不会拥有读者的。

6月中旬各大众化报纸都在报道P2P网贷,一会儿说“上市公司组团掘金P2P网贷,行业监管细则将出,整体洗牌一触即发”,一会儿又是“P2P网贷或触及非法集资”。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需要清晰的信息,紧接着需要做的是:讲清楚这件事情与普通人有多大的关系,人们如何应对出现的变故。这才是大众化报纸经济一金融版重点要做的事情。然而,现在各报上除了关于P2P网贷的各种传闻,均没有确切的信息,更没有提供应对意见。

2009-2010年,我国的大众化报纸经济一金融版炒作国美电器的黄光裕和陈光之间的矛盾,报道持续了几个月时间,至今也不清楚怎么回事。当时我就批评过财经记者们莫名其妙的报道热情,这是在忽悠读者盲目关注与他们无关的事项。两个资本家吵架可以报道,因为名人身上出新闻。但是,大众化报纸报道的重点是告知读者,他们的矛盾冲突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可以买到降价电器吗?消费者当前或未来的利益会受损吗?

2014年6月中旬,关于“阿里巴巴入股21世纪传媒”的消息充斥各大众化报纸的经济-金融版面,各方面的“业内人士”的意见很多,颇为丰富。然而,“业外”比“业内”大不知多少倍,我们的报纸只管自话自说,凭什么几十万读者就该关注几个资本家的运作?如果不能从大多数读者利益的角度阐释这一新闻的意义,这类的财经新闻作为一条简讯就够了,因为没有几个人真正关心。如果认为公众有必要知道并关注,就要讲出理由,即告知它与读者的利益关系,即使是长远关系。《北京青年报》就此做了一个头条《阿里合伙人近八成为70后》,但记者仅从新闻价值的“与众不同”角度选择了这个报道角度,并没有进一步讲出其更深的意义。

财经作家吴晓波今年3月接受《价值线》采访时谈到,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的价值观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不同,他就此讲的一段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前一阵子我参加一个活动,在坐的有三个80后,一个做乐视的,一个做途家网的,一个做人人贷的,可能五零年以上的人会觉得非常陌生,五年以前他们根本不在人们的视野里,而现在他们出现在中国最顶级的企业家圈子里。当他们成为中国消费最主要人群以后,就面临一个问题,他们对60年代、70年代所建立的商业世界就会不习惯。80后从中国人群来讲是新人类。”

面对70后成为阿里巴巴集团领导层的信息,我们的报纸编辑或记者应该具备吴晓波这样的思维路数,给公众提供70后执掌企业大权的前景说明,不仅提升新闻的质量,也是给公众展现未来的利益关系。然而,我没有看到同类思维的成果。

多年前我读到过英国《太阳报》经济版关于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百分比数字的报道,连续做了几个版,主题便是这个数字对公众的利益意味着什么。于是,一个枯燥的关于经济政策的数字,变成了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几个版的新闻。我们的大众化报纸经济一金融版所以不好看,就在于没有把大众,而只是把“业内人士”作为读者,印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份报纸,其中厚厚的一叠经济~金融版的读者竟是小众,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这种现象不应该继续下去了。

大众化报纸经济一金融版的记者编辑的业务工作,不应向专业经济一金融类报纸看齐,而要向大众化报纸的生活版,甚至娱乐版看齐,考虑如何把新闻写得与读者的利益联系起来,考虑写作的生动和接地气。同时,也要学会从经济一金融角度改写一般化新闻。例如2010年陈冠希的“艳照门事件”,就可以写成经济新闻,因为那些涉及其中的影星们分别是各种企业和产品的代言人,艳照门转而成为代言门,这样的新闻好看且令人深省道德与经济的关系。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